当前位置: 小升初网 > 语文基础 > 正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含义解释及出处)

2017-10-19 15:13:55  来源: 小升初网  
字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评析】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普通人的意志。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顺便说一下,夺是改变的意思。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相关推荐